“想要把家藏进森林
等麋鹿经过我的窗
想要把家带去雪域
看雪花落下在手心融化”
这是90后的郑大卫写的
诗中透漏出他“一个云游四海”的梦想
大卫出生在台湾
从小跟着父母在上海长大
处女座的他
性格里有台湾人的严谨
也有上海人的情趣
这一点体现在他的职业选择中
大卫是别人眼里的“学霸”
一路顺利考进北大(专题)软件工程系
轻松拿到硕士文凭
毕业后,去了“Uber中国”工作
尽管外人看来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在大卫眼里,自己就是个“程序猿”
一头埋进编程里,加班熬夜到通宵
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被困在写字楼的一方天地
对着电脑和键盘,保证数据精准
同时承受心灵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这一切让他喘不过气
“David,别老想着钻牛角尖啦
你应该出去走走
说不定回来思路更清晰呢!”
当自己绞尽脑汁仍然没头绪的时候
一个同事这么劝他
带着换换心情的想法
大卫参加了一次短暂的徒步旅行
一路上,边走边看
绿茵遍野,花香萦绕
空气里弥漫着乡村的野味
小伙伴们无所顾忌嬉笑打闹
大卫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不过,这样的徒步体验算是把他带进了“坑”
之后只要有空闲时间
大卫就会像个孩子一样
“逃”到大自然的怀里撒欢儿
厦门、漳州、泉州、宁德
武夷山、清源山、纪龙山......
他都跑遍了
但是走得越远
很多现实问题也开始慢慢显露
比如“住宿”
这就是大卫最大的敌人
刚出去玩那会儿
他出门都带的是帐篷和睡袋
找一块稍微平坦点的地方
一铺就算是一个家了
但是后来各种“险情”就出来了
地面太硬,石子硌得背疼
各种奇奇怪怪的昆虫
无孔不入,让人崩溃
冬季,白天还算温暖
到了晚上多半是窝着身子瑟瑟发抖
有一次,大卫和朋友们一起爬珠峰
晚上太冷了
同行的姑娘都快把手伸进火堆里了
免不了一声长叹
“唉,要是这儿有家旅馆就好了”
姑娘的一句牢骚
让大卫的内心躁动起来
他悄悄想,这是个可以研究的课题
从太行山回到上海以后
大卫干脆辞掉工作
专心研究起这个问题来
要么说大卫是个理工男
他考虑问题很周到
获得用地,造价投入
政策和淡旺季的影响
还有设计的调性、房屋的折旧等等
他都一一测算把控
“移动集装箱”外景演示图
这样下来,原本只是想
单纯建一个满含情怀的旅居
后来也变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资产命题
而一切只为了造一个 “旅途中的家”
这个家要不同于固定房屋的民宿
也不同于休旅色彩的房车
想把移动性、舒适性、环境适配性结合在一起
最后还得成本适中
一大批现实问题让大卫犯了难
直到有一天
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
大卫发现集装箱已经成为
一个线下应用场景非常多的成熟产业
成本不高,迁移方便,可塑性还强
正适合建成一个“移动的家”
“箱行者”演示图
所以大卫和朋友们
就在集装箱上开始了尝试
还给它起了一个酷炫的名字——箱行者
第一批“箱行者”实验
大卫选在了徒步旅行中
印象最深的上海浦江源、纪龙山和徽杭古道
等看到这些“移动的家”
受到很多人欢迎以后
他们才把目标瞄准到莫干山和厦门
莫干山给人一种很平和的感觉
这里景色没有武夷山那么壮丽
但却能吸引不少人去修身养性
有这样一个“移动住宅”的存在
简直是锦上添花
在对移动住宅研究的后期
大卫和他的团队还推出了新模式“蛋蛋屋”
“蛋蛋屋”效果图
蛋蛋屋是个直径3米全高3米的
多功能智能化模块装置
它包含了可切换透明
与非透明的玻璃居住区
移开后忽然出现的丛林淋浴房
有全景景观
再把全时网络和媒体接入
地暖保温,空调、消防
及防蚊等就一应俱全了
雪域中看星空
进到里面只要打开透明玻璃的按钮
就感觉被一大波美景抱在怀里
别说拍照,就单单文字描述
都可以在朋友圈称帝
集装箱就更适合多人聚会
客厅、卧室、娱乐室一样不少
简直就是山野里的“豪宅”
“移动集装箱”的内部环境
大卫一直觉得户外旅行
有一间干净整洁的卧室很重要
室内最好以白色为基调
有皮质的床架
还有各种旅拍心机小配件
那当真是带着房子去旅行了
“移动集装箱”内部环境
为了把“家”做得更温馨
他们还想方设法把美食嵌入其中
特意把中国最传统的火锅
分阶段引入到旅居地中来
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徒步旅行的美妙
虽然很多人都说
徒步旅行就应该吃苦
但大卫不这么认为
他说“当你行走在路上
总有疲惫和迷茫的时候
我希望我建造的
不止是一个“智能旅居地”
还是可以给你温暖的“家””
在最美的地方舒服地睡个觉
这个简单的愿望
希望能帮所有爱好徒步旅行的人实现
这样也算是圆了自己“云游四海”的梦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